Audible五年听书体会及个人五星/一星书单 5 years of book "reading" experience with Audible

 

·

在这个碎片信息、垃圾情绪横行的时代,书籍是不多的可以相对稳定地获得高质量、系统性信息的渠道。可惜,在紧锣打鼓的工作节奏里,想坐下来翻开纸质书是一种奢侈。更何况,如果生活中还经常要东搬西挪,那么一堆没时间翻开的纸质书很快就会变成生理上和心理上双重的“沉甸甸”的累赘。 照理说电子书的出现本意是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个人至今还无法适应通过屏幕读书——对我而言,读电子书时的敌人不止有伤身的阅读姿势,还有屏幕背后那些尖叫着争夺你的注意力的其他更刺激神经的程序。相较而言,真人朗读的有声书对我而言是一种更理想的读书替代方案。

遗憾的是,在中文互联网,想要获取高质量的有声书一直不是一件省心的事。过去的mp3时代自不消说,想要下载到一套有声书真的堪比大海捞针,往往需要不辞辛劳地点开几十个真真假假的下载链接、躲过无数恶意软件和病毒的明枪暗箭。后来智能手机普及,喜马拉雅之类的中文有声平台开始出现,我也成为了它们最早的一批用户。虽然比起过去的全网搜索,在平台里搜有声书容易了许多,但高质量有声书依然是是凤毛麟角。当时我花费许多时间搜寻,才找到了几部传统广播电台里的读书频道的作品(印象比较深的有刘慈欣的系列作品、《红楼梦》、中文版《乔布斯传》)。这些作品确实制作精良、朗读专业,唯一的缺憾就是数量太少、找起来太难。

 

听书神器Audible 

来美国后,在Amazon买书时意外发现居然有“audiobook”这个选项,进而发现了Audible这个听书应用,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相比起同时代的中文世界,英文世界里的有声书库存丰富了太多,对新书的覆盖率也更高。在美国,有声书是一个早在磁带时代就出现了的成熟产业,比如Audible自己就是25年前建立的公司(最早的产品上一款专门播放有声书的随身听)。多数为大众所知的经典名著都已有有声书版,而刚上畅销榜的新书的也多半会有有声书上架。量变催生质变,这样的数量积累使得英文世界里的有声书成为一个可以与传统纸质书相提并论的信息输入渠道。我很快成为Audible的重度用户。这五年来,我在Audible上购买了一二百来本书,其中听完一遍以上的约摸有一百本,听书的总时长一千多个小时。

 

成为Audible重度用户的一个意外效果是”迫使“我把阅读面拓展到了“当代”英文出版物的世界,回头来看受益匪浅。让当初的我没有想到的是,即使在信息传输便利如今日,英文出版物世界与中文出版物世界之间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鸿沟。一方面,至少在今天,英文出版物的作者队伍里有比中文出版物世界多得多的一流思想家、一流科学家和一流跨界学习者,他们写的书往往系统、严谨、基于最新研究,因此读英文书是系统了解世界前沿思想和科技进展的一个捷径。另一方面,即使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书籍跨国翻译出版的壁垒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比如,在不那么“大众”的领域的书籍,比如我比较感兴趣的生物科技相关的内容,有不少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好书至今都还没有中文译本,更不要提有声中文书。我无比希望有一天这样的信息鸿沟会被填平,但在那之前,我们还需要靠自己去主动学会从更广阔的天地学习。

 

作为媒介的有声书——与纸质书对比

我认同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信息”。我们在选择一种获取信息的形式时,其实等同于在选择自己的脑子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大脑的“帝王”,那不同信息输入途径是朝堂之上的“群臣”。想成为一位“明君”,就需要清醒地了解谁是应该花更多时间亲近的贤臣、谁是口蜜腹剑避之不及的小人。在这个视角下,有声书这位大概是可以一位可以和老臣纸质书十分相像的贤臣,不过,这两位贤臣也各有各的优缺点。相比起纸质书,我认为有声书的以下几个特点需要考虑

  • 输入”端口“:耳朵
    • 优势:方便使用零碎时间——可以同时做一些其他注意力需求不强的东西,比如有氧运动 (这可能是许多人开始听有声书的主要原因);
    • 优势:不占用眼睛,不需要固定姿势,保护视力和脊椎;
    • 劣势:容易走神—— 不少研究都指出视觉上的聚焦是人脑控制注意力的重要途径,听书这种方式自然在这点上自然不足;
    • 劣势:做笔记较难,经常听到精彩处要急忙按下暂停,打开笔记本应用记上两笔。
  • 内容格式:无图,纯文字
    • 优势:可以更多地调用读者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是一千个读者都只看到同一张哈姆雷特的插图。
    • 劣势:对于视觉信息(如图表、插画)要求比较高的书籍或专业类书籍,只靠听很难获得完整信息;
  • 传送形式:线性,匀速
    • 优势:不允许大脑偷懒,即使是更难啃的部分也要坚持听完;
    • 优势:可以根据环境定量地控制信息带宽(朗读速度)(Audible可以支持非常精细的速度调控);
    • 劣势:难以做到读书那样的“前后翻阅”——不仅把握书本结构以及一些需要前后呼应的部分较难,而且判断新书的质量的需要的时间成本也比较高;
    • 劣势:没法根据理解程度主动把控阅读节奏。

成本考量

有声书的价格与普通纸质书差不多,可以在Amazon上购买然后添加至Audible账号。如果购买Audible每月十几美元的会员、就可以每月得到一个可以换一本的代币,可以直接在Audible 应用内使用。会员附带一个免费书库,不过免费书库里的书总体质量一般。除了Audible这类收费应用,美国的地方公立图书馆也会购置有声书,通过诸如OverDrive或Libby之类的app也可以借有声书来听。不过在我的体验里,Pasadena Public Library的书库的完整度、软件的功能都远不及Audible,为了免费资源额外付出的时间成本是不小的。

早先版本的Audible曾经有一个很乌托邦的功能:免费退换书。就是说,如果你发现一本已购买(甚至已经听完)的Audible有声书并不符合你的期待,那就可以把它无条件地退换成代币,而这一切全凭自觉;这个功能曾有效提高了我购书后的完成率——不过很可惜,这个功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些用户的滥用,遇上在COVID疫情期间在作家们的反对声中终止了,令人唏嘘。

不过,相比起金钱上的这一点成本,当代人更宝贵的是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一本书是否值得花十几个小时听完可能是更重要的成本考量。


 

个人五星/一星书单

我在Audible上购买的一百多本书里,绝大多数是从专栏、书评或是高人推荐的好书,所以在内容质量在一开始就都有保证。不过,由于上面提到的所述的媒介特点,我认为其中一部分书更适合用有声书这种媒介形式来呈现。以下推荐一些我在内容朗读质量上双双给了五星好评的书籍,以及一些我认为有声书呈现效果比较糟糕的一星差评书籍。按第一版的出版时间进行了排序。

这个列表的生成过程是纯”启发式(heuristic)”的,挂一漏万。日后有时间一定会继续增补完善:


个人五星书单

Alice in Wonderland

Lewis Caroll, 1865

推荐它的主要原因是我发现这本从小就读过的经典里竟然暗藏了很多有趣的英文“谐音梗”,这些趣味是读翻译版时难以体会到的(甚至作为非母语阅读者,可能读纸质版时也未必能察觉到这些梗)。

另外,成年后重读这本妙语连珠而充满了哲意的童话,我还发现了不少其它宝藏。比如,作为一本数学家写的童话,书中各种看似荒诞的设定背后往往都有相当严谨的逻辑。比如在镜像世界中,爱丽丝认为“镜像的牛奶真实世界的小猫不能消化”,如今回头看是完全正确的——生物大分子有单一手性、而互为镜像的大分子系统之间是无法反应的!Carroll当年显然对此一无所知,仅仅是做了一个基于逻辑的设定。另外在科学世界里的不少典故都来自于这本书,比如关于进化生物学里的“红皇后效应”,甚至还有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就叫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 (AIWS)。


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James Watson, 1968

太多人是因为读了这本《双螺旋》才入了生物的坑的。虽然其中的史实并不客观准确、价值观上也有时代局限性,但是这本书的宝贵之处可能正在于它的“主观”——可以说是字字洋溢着年轻时的沃森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的激情,十分有感染力。这本书的朗读者的声音也很有年代感,给人一种在博物馆翻开历史人物日记的感觉。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本科时入坑结构生物学的直接原因。我记得是一个期末去图书馆复习,意外扫到了书架上的翻译版的《双螺旋》,结果取下翻了两页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一直读到闭馆,才想起来复习的“正事”还一点没做。没记错的话那是逸夫馆二楼西南角的那片区域。如今每次听Audible上的Double Helix,我依然会听得心跳加速,甚至回想起那个在图书馆角落的自习的自己。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Burton Malkiel, 1973 (original edition) 2016 (11th edition)

相关: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 Stocks for the long run

这三本书都属于价值投资的经典。对于之前没有系统了解过股票投资的普通人而言,任何一本都足以让你戒除妄念、大幅降低被割韭菜的概率。

由于过于经典,这些书都再版了很多次。选择时尽量选择最新版,主要是因为这几本书都用了相当的篇幅提供一些有实操性的指导,最新版中这些信息会更准确一些。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Richard Feynman and Ralf Leighton, 1985

费曼诸多文集中流传度最广的一本。许多有趣的轶事。如今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重听这本书的英文版的启发很多。可能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科研是怎么回事有了更多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用英文才能体会到一些翻译不出的趣味。

像《双螺旋》一样,这本书对我个人意义比较大,曾经催化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在Caltech读博期间跟同学一起搞了个公众号《科考夫瞭望》,我们也选在了费曼的百年诞辰发刊。后来去新墨西哥州游玩时,专门绕道去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附近的纪念公园和博物馆朝圣,碰到那些在费曼的书中描述过的地方时也是会不由得心跳加速。


The Billion Dollar Molecule

Barry Werth, 1994

很有名的生物科技公司小传,讲述了福泰制药(Vertex)早期的创业故事。不过这本老书的Audible有声书版去年才上架。

不同于很多成功人物或者成功公司的传记,这本书是成书时,Vertex本身还前途未卜。作者无法预见到他写的将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因此他的很多记录是不带偏见的,也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生物科技企业在早期时的混乱和无处不在的内生的不确定性。


On China

Henry Kissinger, 2011

基辛格可能是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之一。要从他者视角来看中国,这本书可能绕不开。


Zero to One: Notes on Startups, 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 

Peter Thiel, 2014

虽然作者本人并非没有争议,但是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创投界的经典,充满了有启发性的洞见。这本书是我在Audible上买的第一本书,当时听了三遍。当然,部分原因是因为头回听这么长的英文听力、错过了很多信息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想充分地思考这些对当时的我十分震撼的观点。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片面地)概括,这本书主要是在讨论“重争之地勿往”。重争之地,往往是任何人也构建不起有效护城河、形成垄断的地方。一项事业如果构建不起一定程度的”垄断“,就会沦为利润为零、所有参与者都疲于奔命的小鸡赛跑之中,也就失去了创新的空间。这样的事业显然是不值得投入时间和资源去做的。只有在市场中找到一个僻静的角落、专注投入地去做那些“只有你能做”的事情、构建起自己的”垄断“优势,才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利润“。


Success and Luck: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

Robert Frank, 2016

书名像成功学鸡汤,但实际却是在用严谨的数据和实验结果讨论“个人奋斗”与“历史进程”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中的角色,以及为什么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对所有人都更有利。

在最后几章作者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手段(按消费额征累进税),听起来颇有说服力。


Algorithms to Live by

Brian Christian and Thomas L. Griffiths, 2016

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从计算机科学家的视角,对于生活中很多“可解”的问题提供了很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一本让人变聪明的书。

 

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

William Deresiewicz, 2015

多年前国内互联网上有一片很火的《常春藤的绵羊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万维钢基于这本书所写的。如果你当时有对那篇文章有所感触,那这本书也值得你细读。

对于就读过所谓“名校”的人而言,读这书感觉中箭无数:想要永远保留更多选项、永远保持“干性”、永远不全身心投入去专注做一项事业、永远找不到真正的人生使命,这正是自己和许多周围人都有的通病。可能在人生的早期,这样稳妥的人生路线并不算错;但读这书至少能给自己一记棒喝,让自己重新思考是不是应该开始为一项使命而活。

 

Pandora’s Lab

Paul A. Offit, 2017

这本书是我听完”Ten Drugs”后被Audible算法推荐的,在内容上二者也确实很相像。它讲述的也是科技发展如何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意想不到的(糟糕)后果。不过两本书讨论的故事基本没有重叠,所以可以互为补充。

Why Buddhism is True

Robert Wright, 2017

如果让我目前在Audible听过的书中只推荐一本的话,那大概就是这本了。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一本讲宗教的书。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他要讨论的“佛学”是剔除了怪力乱神的内容之后的佛教中关于人心和世界本质的的思辩。

在我看来,Wright在试图做一件很宏大的事:他想把人类的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两路征程——当代的科学方法和古代的内观修行——建立起联系。他用当代演化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发现,去解释古代思想家们的一些领悟,比如“色即是空”讲述的其实是自然选择让我们的神经系统在感知“客观世界”时加上了一层厚厚的滤镜,而”贪”“嗔”“痴“都是自然选择在我们的祖先的大脑中留下的生存程序。读来很有启发,也对”人性“、”意义“一类的过去认为虚幻的问题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The Elephant in the Brain: Hidden Motives in Everyday Life

Kevin Simler and Robin Hanson, 2018

这本书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用很多实验证据,解释了很多社交中司空见惯的场景背后隐藏着的“阴暗动机”。说是“阴暗动机”,其实也都是人类的本能,只不过因为不符合人类社会长期博弈以来形成的规范/伦理,而很难被拿到台面上讨论,甚至常常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读完对“人性”又多了一层(可验证的)理解。

作者之一的Robin Hanson是Caltech校友(社会科学的博士),思考方式也确实颇有技校风格。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Yuval Noah Harari, 2018

赫拉利关于许多当代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的思考,读来相当沉重。许多问题似乎是无解的,或者是注定通向一个悲观的结局。

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他讨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为何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流行,又为何可能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式微。


The Breakthrough: Immunotherapy and the Race to Cure Cancer

Charles Graeber, 2018

精彩如小说的一段当代科技史。讲述了如今已经成为癌症治疗主流方案、救治了无数病人的免疫疗法的曲折发展史:从百年之前被偶然观察到,到后来被主流癌症学者不齿,再到重新被发掘、发展、并终于成为新的主流。


Ten Drugs: How Plants, Powders, and Pills Have Shaped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Thomas Hager, 2019

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技史读物。作者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把药物看作一种医疗工具,而是把站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大视野下看药物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从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10种改变历史的“药物”。讲述了他们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人类需求推动着演变、如何重塑了人类社会并产生持续至今的影响。


The Code Breaker

Walter Isaacson, 2021

当代最著名的传记作家艾萨克森写的(以Jennifer Doudna为中心展开的)CRISPR群英传。相当详细地记录了CRISPR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许多八卦细节,对每位贡献者也有较为客观的评价。 作为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者,我在其中也听到了不少之前闻所未闻的故事。

 

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Ray Dalio, 2021

达里奥用一个八因素模型分析和解释了五百年来世界霸权的演替规律。

“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其中有些是有用的”。达里奥的模型中,我觉着最有价值的是其中关于八个因素到达峰值的先后顺序的分析。这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一个霸权落幕的时代,更清晰地去思考哪些信号代表未来,而哪些信号只代表过去。

 

 

个人一星书单

Genentech: The Beginnings of Biotech

Sally Smith Hughes, 2013

首先声明,书的文字内容还是很好的。讲述了奠定如今整个生物科技产业基础的分子克隆技术的最初的发展历史。最有意思的是描述当年生命科学家们与“沾着铜臭味“的产业界第一次接触的故事。

不过Audible上的有声书里,朗读者的声音真的太像上个时代的机器合成音了,重音停顿也很让我不适,很容易分心。更推荐纸质书。

 

Design of everything

Don Norman, 2013

一本讲生活中的各种设计的书。同样,书本是好书,只是不适合有声书这种媒介。许多设计只靠听文字描述的话完全不知所云、太考验空间想象能力了。对着图读应该会很有趣吧。

Power Moves

Adam Grant, 2019

被作者Adm Grant以及audible用户给的高分所吸引。但是这本书的干货实在太少。甚至可以说这都不能算一本书,就是一系列访谈的录音合集。可能只是因为我个人还不是很能接受这种新的形式。

顺带:Adam Grant其实有不少质量很高的书。我在Audible上听过的有Give and Take,Option B和Think again,这三本都可以给出四星以上的评分。尤其是Give and Take和Think again,用科学实验和统计数据,讨论了做一个给予者(giver)和会自我反思的人的生存优势——这些书应当能让你相信,并不是只有自私的人且傲慢的人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成功。

Upheaval: How Nations Cope with Crisis and Change

Jared Diamond, 2019

同样是被作者大名和标题所吸引,结果读来感觉都是各种蜻蜓点水,并没有听到什么很一针见血的观点。可能也是期待越高就会越失望吧。


丁霄哲

 

2022年10月30日

于帕萨迪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