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应试脑”,适应真实世界

Rewiring the ‘Exam mindset’ to Adapt to the Real World

月初美国的劳动节(Labour Day),去波士顿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清华生物系北美校友聚会。这个是我参加这个聚会多年来第一次受邀做分享,感到荣幸、却也是诚惶诚恐。考虑到个人资历比起其他师兄师姐实在是浅薄,而且自己目前的创业旅程也刚刚起步、远未成熟,所以我分享的重心主要是自己在跨出学校大门“做事”后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从会后的反馈看,有部分内容确实得到了不少共鸣。在这里把它们记录成文字,以期共勉。

 

由于内容包含两个相关性不大的主题,所以分别记录于两篇博文。此为其二。

 

从小到大,“考试”一直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的核心目标。而名校毕业生则是“考试”这类游戏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些年来,走入现实世界中,我却发现,许多妨碍自己有效“做事”的思维习惯。恰恰是由十多年的应试教育训练所塑造的。据我观察,这在大陆高校毕业的同学中也相当普遍。重塑自己的思维模型、将它与真实世界进行对齐,成为这些年来我努力的方向。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应试脑”常见的思维误区,大致可以归类于三个递进的层面:“如何做事”、“如何创造价值”、“如何定义价值”。

Rewiring the ‘Exam mindset’ to Adapt to the Real World

如何做事

“科科求满分”v.s.”完成>完美”:在从小到大的应试世界中,做事的标准是“科科求满分”。无论是考试还是工作任务,我们被训练成要追求完美,力争做到一分不差。毕竟,大家都听说过高考中“差一分就是差一个操场的人”的说法。然而,现实世界的运作逻辑并不鼓励“完美主义”。实际工作场景中存在着大量重要性不高的任务,对于这些任务,60%的完成度与95%的完成度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无几。重要的是“完成”而不是“完美”。

“用尽每分钟”v.s.”’早交卷’常常是胜负手“:我们从小被老师们叮嘱,完成卷子后要反复检查检查再检查,不要随随便便提前交卷。可能正是这个原因,许多学霸同学也都是拖延症。然而,很多实际场景中,快速行动和“早交卷”常常比“做得最好”更有价值。一个例子是,在生物医药领域,”first-in-class”的药物常常比后来的”best-in-class”获得更大的市场成功。

“标准答案只有一个”v.s. “把一件事做成的途径有很多”:现实世界里,任务完成有许多途径。标准答案并非唯一的解法,甚至很多时候问题的重新定义才是关键。与其追求某个“标准答案”,不如花精力去思考如何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根据环境灵活调整。

如何创造价值

“一分耕耘总有一分收获”v.s.“在真实世界创造价值的过程往往是非线性的”: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我们习惯了对努力带来的即时回报。考前多刷一套卷子、多背一遍单词,就能在分数上看到进步。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创造价值的过程往往是非线性的。一方面,价值巨大的事,发展轨迹常常是指数增长的——在发展早期,通常需要大量付出而看不到肉眼可见的回报。另一方面,现实世界中一件事的成功常常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运气好时一份努力会有百分回响、运气差时百分努力也未必能有一分回响。接受和理解这些真实世界的规律是对“应试脑”的一大挑战。

“行胜于言,’分’胜于言”v.s.“影响力 = 行 x 言”: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中,我们也常被告诫,多说无益、考出高分才是王道。清华精神中的“行胜于言”更是加强了我们重“行”而轻“言”的习惯。然而,现实世界中的影响力往往是“行”与“言”的乘积。再高明的见解,如果深藏于心,那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力也是零,比不上浅显易得但被大声说出、广泛传播的观点。

如何定义价值

“价值是一维的、客观的”v.s.“价值是多维的、动态的”:“应试脑”习惯于有一个一维的数字(分数)来衡量一切,它给每个人定义了一个客观的价值标准。然而,现实世界中的价值是多维的、动态的。定义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价值的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供给与需求。在孟尝君有秦难时,“鸡鸣狗盗”最有价值的技能。同样,一个研发团队招人时,最重要的并不是候选人考试多少分、发过多少论文,而是候选人是否恰巧有这个团队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世界是公平的、讲道理的”v.s.“世界并不公平,也不总讲道理,但人间依然值得”:高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于绝对公平的一套系统。这也让经历了十几年应试教育洗礼的同学们对真实世界的有着类似的期待,成为理想主义的“书生气”的一部分。我以为,这种“书生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然而,真实世界里充满着不公正的待遇和不讲理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很难被个人努力所撼动。这种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常常会让人变得愤世嫉俗。我也不时陷入这种状态。然而,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如罗曼罗兰所说,“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不公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保留心底的书生气,在有机会时把世界向理想的方向推动一点。

结语

过去成功的思路,可能在新的环境中变成失败的根源。限于我的阅历,以上的思考总结或许不尽正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在学校这个“新手村”中习得的规则一定需要重新思考。不断的调整思维模型、追求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以期有朝一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应当是一生的追求。与君共勉。

 

丁霄哲

2024年9月1日

分享于波士顿